2022,17家省級環保集團的冰與火
2022年即將過去了,“動態清零”的三年終于過去了。雖然短期內“陰-陽”轉變的過程很難受,但總體上我們在翻開新的篇章。
時間又到了歷史轉折點,最近能看到各方面重啟和復蘇的跡象,動作快的已經在積極開展年度復盤和規劃了。
2022年對于環保行業是艱難的一年,疫情的第三個年頭是出乎意料的,對整個行業造成了無差別的打擊,不管企業大小,是國企還是民企。
在此辭舊迎新之際,我們很有必要把手上的牌和牌桌上的局面盤點一下。
進入12月以來,青山研究院即展開了針對環保行業的2022年度大型選題的策劃,主要是為了幫助青友回顧和把握過去這一年,接下來這個年度大型系列選題會陸續通過青山產業評論發布,請大家保持關注。
今年的年度大型選題會更多地聚焦市場和企業的深度剖析,上一篇文章主要對債務暴雷企業進行了復盤總結,本篇主要針對省級環保集團2022的業績表現展開。
各省(含直轄市、自治區,為行文及閱讀方便,下文統稱省)組建“環保集團”是近5年環保行業的一個典型現象,各方對此有很多解讀,對現象中的集團公司的定義也各不相同,本文所指省級環保集團是指在十九大前后,各省出于統領一方環保事業而打造的獨一家的超級環保平臺,且這一舉措是各省未來一階段(“十四五”)環保產業發展規劃中的重要一項。
統計下來,這樣的環保集團目前共明確了19家,其中有17家已經成立,分別來自江蘇、重慶、陜西、遼寧、內蒙古、四川、寧夏、廣東、廣西、江西、浙江、云南、山西、湖北、山東、黑龍江、青海17地,另有安徽省生態環境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即將成立,福建省生態環保集團組建在2021年釋放出官方信號,本文主要針對已經成立的17家就2022年業績狀況展開。
關于本文數據統計的聲明:業績情況主要根據各家環保集團2022年度公開的中標信息統計,包括各家集團旗下子公司的中標數據,其中難免存在因為統計口徑不同而產生的數據偏差,存在差異的數據以所涉及企業或者官方數據為準,本文所提供數據僅作為了解市場狀況的參考。
01
資源天成,大單開道
在統計過程中,有一個最顯眼的數據,即17家環保集團中有14家有大單,數額少則數千萬、多則二十多億,且最大中標基本上占了全年中標總額的一半以上。
單個標的數額最大的兩個分別由廣東省環保集團、山西低碳環保產業集團中得,金額分別為27.5億、25.3億,其中山西低碳環保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在今年5月份組建。
此外,江蘇、云南、陜西、廣西、四川、重慶、江西、內蒙古等各省的環保集團均有億級大單收入囊中,這8省中除了陜西、江西,其余各省的環保集團均組建于近三年。
總體上,在這些環保集團身上能看到“出道即巔峰的貴氣”和“開單吃三年的豪氣”。當然,放眼如今的環保行業,也就國央企身上能看到這種“富貴氣”了。
吃下大單是工程和運營類環保企業實現跨越的必經之路。攻克億級項目是環保企業從EPC時代跨越至PPP時代的一道坎,過去數年行業近乎所有的重大變革均由此展開。
過去一段時間各路企業都想跨過這道坎,但結果非常明朗,在這個方向上大膽嘗試的民企幾乎全軍覆沒,碩果僅存的頭部民企也基本上在大項目的競爭上失去了優勢。
拋開國民企之間的優劣之辨,環保行業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環保市場大項目的較量中,國企的優勢是天成的,由此就有了環保集團紛紛以大單開道的現象。
在大項目層面的市場中,國進民退是顯而易見的現實,且由此產生的分化正在把國企和民企區隔在兩個完全不同的生態位。
當然,環保集團作為各省在生態文明建設大潮下的重要舉措,在集團組建后“扶上馬送一程”的情況也是在其中的。
過去幾年,環保集團的鼎鼎大名加上動輒上億的大單,使得一眾環保集團對行業產生了一種來勢洶洶、所向披靡的印象,這或許也是行業對環保集團普遍的模糊認知,但這并非環保集團真實全面的情況。
應該說,現已經成立的17家環保集團優勢固然顯著,名聲也昭彰于世,但困境同樣存在,且各家的情況又互不相同。
02
同樣的名頭,不同的實質
環保集團雖然在國企屬性和拿大單的先天優勢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也在諸多維度表現出不同的特征。
比如,在本次統計的數據表現上,江蘇、重慶、陜西、遼寧、內蒙古、四川等6省的環保集團中標數量明顯高于其他省的環保集團,而剩余環保集團的中標數量僅為個位數,有3家環保集團沒有中標數據。
此外,在中標的總額度、中標項目的類型等維度,各家環保集團也表現出很大的差異。雖然17家企業都頂著環保集團的名頭,但在業績表現上完全不像是一類企業。
結合青山研究院此前對多家環保集團的深度調研,這種差異在深層次上主要來自各地環保集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同:
1、環保集團并不都是環境綜合服務商,業務構成不同
17家環保集團產生于同一產業背景下,但在業務結構上各有特征,一方面部分環保集團在業務上并不包含全部門類,并非行業認為的環境綜合服務商,例如,只有江蘇、重慶、陜西、遼寧、內蒙古、四川、寧夏等7省的環保集團的中標數據中有全門類的環保業務,其余環保集團業務主要集中在水處理或固廢處理等方向。
另一方面,各家環保集團的業務側重方向各不相同,有的側重固廢,如陜西、寧夏、浙江等省份的環保集團;有的側重水處理,如江蘇、廣西、江西等省份的環保集團;另外有一部分則在咨詢、環境監測方面業績最多,如重慶、遼寧、內蒙古、四川等省份的環保集團。
2、部分環保集團有前身,基礎業務、企業基因不同
環保集團雖然集中出現在十九大前后,但各家環保集團并非從零開始,有的是整合了一部分環保類資產,有的則是在原來的某一經營多年的國企之上重新組建而來,有的甚至只是改了一個企業名稱。
如廣東省環保集團的前身是廣東省廣業集團有限公司,四川省生態環保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前身是四川發展環境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云南省綠色環保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云南省水務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寧夏環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前身是寧夏水投環保發展有限公司。
這就意味著一部分環保集團在較早之前就在環保某一領域有較長的經營時間,經營的模式或是做環保工程項目、或是資產管理平臺、或是投資平臺。
基本上可以發現,環保集團前身的基礎業務奠定了其目前的主營業務,前身的早期定位以及多年積累奠定了一家環保集團的基因。
3、各家環保集團的股東及所屬體系不同,資源稟賦不同
環保集團的另一個本質不同體現在股東上,因為其大股東大致決定了一家環保集團在該省國企體系中的層級和所屬體系。
我們知道,各地方的國企是一個龐雜的系統,其中是分體系、分層級的,同時國企的管理者也對應著體制內相應的級別。體系上分為金融、交通、能源、水利、旅游、文化、農業、鋼鐵、建筑工程、化工等,層級上分為總公司、一級子公司、二級子公司等層級。
地方國企最終的實控人一般為各級政府、或者是相對應的國資委、財政廳,各地方的國企基本上根植在這三個機構,層層演化、分級控制。
環保集團處在不同的層級和體系,其實質的地位、具體的管理、資源的導入會有很大不同。從大股東來看,本次統計的17家環保集團有很大不同,可總結如下:
一、由省政府、或國資委、財政廳直接控股的有遼寧、廣東兩省的環保集團;
二、由央企和地方國企共同持有的有江蘇、內蒙古兩省的環保集團,其中長江生態環保集團有限公司持有江蘇省環保集團19.6%的股份;華潤環保發展有限公司持有內蒙古環保投資集團51%的股份,是環保集團中唯一的由央企控股的環保集團。這兩家環保集團在中標數量上均處在最高行列,顯著高于其他環保集團;
三、大股東是地方省政府、或國資委、財政廳直接控股的其他國企的有江蘇、重慶、陜西、四川、寧夏、廣西、江西、杭州、云南、山西、湖北、山東、黑龍江等13省的環保集團,也就是說絕大部分環保集團是省內其他國企的子公司,且大股東或者控股股東未必是以環保為重點業務板塊。這種情況最為普遍;
四、只有1個股東的有重慶、浙江、云南、山西、湖北、黑龍江等6省的環保集團,有4家以上股東的有江蘇、陜西、遼寧、四川、江西等5省的環保集團;
五、絕大部分環保集團的股東大概來自各省投資、金融、水利、水務、交通、能源、化工、物流、鋼鐵、城投、建筑工程等各方面的大型省級國企。從這個細節能夠看得出來,環保與這些領域相比是后來者、尚未形成獨立的體系,或者直白地說是處在末流的地位,如此才至于要委身于其他體系。
如此可見,各家環保集團在資源稟賦上存在極大差異。
4、各省組建環保集團的形式不同、對環保集團的定位不同
不同的組建邏輯、資源稟賦、所屬體系決定了各個環保集團在職能規劃上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是朝著環保綜合服務平臺打造的,是為了搭建一省環保體系的龍頭。
大部分環保集團則更像是投資、金融、水利、水務、交通、能源、化工、物流、鋼鐵、城投、建筑工程這些傳統國企體系下的環保業務板塊,這自然會使得一些環保集團在定位乃至業務上各有側重。
另有一個顯著的特征,即除了水處理、固廢這兩個領域,大部分環保集團都做了較為顯著的環境監測業務,這自然與環保集團特殊的身份有很大關系。
總體上,大部分環保集團的定位、商業模式以及業務還未成熟,尚處在探索階段。
小結:通過對17家環保集團各維度差異的對比可以發現,雖然大家都有環保集團的名頭,但在實質上有很大的不同。
各省對環保集團的部署上,有的省份是把環保當成一體系在打造,有的則是放在了某一體系下孵化。
不可否認的是,一部分環保集團只是某一地方的某一國企的環保板塊業務,并非輿論中所言的“新物種”。
事實上,在環保集團們的眾多情況中,也有“尚未開始、已面臨終結”的情況,詳情請看下文。
03
幾家歡喜幾家愁,沒有業績路難走
在統計的17家環保集團中,有3家是未統計到中標信息的,分別是山東省環保發展集團、青海省環保產業集團、黑龍江省生態環保集團。
其中山東省環保發展集團是2022年6月新成立,經營時間尚不足半年,大股東為“水發集團有限公司”(持股92.5%),在環保行業較為熟知,該公司是山東省水利體系的龍頭企業,也是省內綜合實力強勁的特大型水務集團。
青海省環保產業集團成立于2018年11月,原始股東為青海省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青海省國有資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但在今年上半年,青海省環保產業集團的股東轉變為天勤泰安(北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青海國斐企業管理有限公司。此次統計中,青海省環保產業集團沒有中標信息,且董事長、法定代表人關景武因為關聯企業“青海省通用航空集團有限公司”處在“限制高消費”狀態;而“青海省通用航空集團有限公司”為“天勤泰安(北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控股股東,目前顯示為“失信被執行人”。青海省環保產業集團的另一家股東“青海國斐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的實控人則為“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也就是說,目前的青海省環保產業集團基本上是一個單純的投資、控股平臺,股東的變更意味著青海省環保產業集團已經不再是實質意義上的環保集團。
黑龍江省生態環保集團成立于2021年7月,目前尚未查到公開的中標信息,也未查到對外投資信息,今年7月該環保集團因未按規定公示年度報告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目前能看到的經營行為極少。
能夠明顯看出,青海、黑龍江兩家環保集團在經營上出現了狀況,青海省環保產業集團目前已經是名不符實,黑龍江省生態環保集團遲遲不見動作,前途未卜。
除此之外,其他環保集團其實也并不全然樂觀。如上文數據,在17家環保集團中,有8家環保集團中標數量為個位數,其中有6家中標數量在4個以下,去除發展早期的因素,一部分環保集團實際上是在面臨如何打開市場的困境。
類似青海、黑龍江兩家環保集團的情況并非偶然,環保集團已經過了政策高點、輿論高點,再往下走就要面對業績考核了,這對目前的一部分環保集團而言并非易事,所謂資源優勢并不能解決一家新組環保國企經營發展的全部問題。
分析至此,基本可以判定一部分環保集團組建的背后并沒有那么深的“打造一省環保領軍龍頭”的布局,不排除跟風或是出于其他用意的情況。
04
“環保集團”們面對的 3 大困境
環保集團的確是特殊時代背景下的一類特殊環保國企,但不管其宏觀政策層面的大道理多么響亮,最終還是要俯身面對團隊建設、企業管理、業績考核、市場開拓等具體的經營活動。
在此過程中,環保集團們同樣要面對諸多行業困境,調研分析下來,以下3大困境最為突出:
1、地域限制下,市場空間有限
在青山產業評論之前的文章中有一個重要的結論,即環保行業深受地域限制的困擾。
此次對環保集團的中標數據統計同樣符合這個結論,在14家有中標數據的環保集團中,廣西、廣東、江西、浙江、云南、山西、湖北7地環保集團的業績100%在本省,江蘇、重慶、遼寧、內蒙古4地環保集團的業績有90%以上在本省,陜西、寧夏兩地環保集團的業績80%以上在本省,四川省生態環保產業集團有70%的業績在本省。
這是個顯而易見的困境,且是一個遠期都無法改變的困境。
各省都有龐大的環保產業群、各省都有眾多的環保國企、多數省份又有各自的環保集團,而各家環保企業都有較強的資源依賴性,那么各家環保集團的業績主要在省內也就不足為奇了。
據此可以進一步判斷,每一家環保集團的市場空間是有限的。若同時考慮市場總體增速的減緩,那就意味著一眾環保集團面對的是一個空間有限、競爭加劇的市場。
如果環保集團無法打破地域限制同時在當地市場開拓能力欠佳,將很快面對舉步維艱的境地。
2、市場競爭激烈,外有強龍、內有地頭蛇
如果說地域限制決定了環保集團的天花板,那么混雜且激烈的環保市場競爭局面則會使環保集團的動作和進展變得遲緩。
可以說每一家環保集團面對的都是“外有強龍、內有地頭蛇”的復雜局面。
先說強龍,雖說有地域限制,但環保行業內有一批不受地域限制、縱橫環保行業多年的企業,不管是品牌知名度、還是環保專業度、又或者是資源資本上的優勢,這類企業都是行業最頂尖的,其中有央企、也有經營環保領域多年的環保名企,對于各環保集團而言,這都是不折不扣的強勁對手。
再說地頭蛇,環保是一個市場混雜、集中度較低的行業,各省的狀況基本如此,甚至是一省環保市場越熱,行業就越發混雜,參與其中的企業就越多,其中既有民企也有各路國企、既有上市企業也有中小企業,有些國企雖然沒有掛環保的牌子,但抓住機會也會參與其中,這些來自省內的各路地頭蛇同樣是環保集團不容小覷的勁敵。最典型的是,在江蘇這個“散裝”的省份,省級環保集團還要面對比自己小一號的市級環保集團。
3、團隊建設、業務成熟尚需時日
環保集團們趁勢而來,雖然名頭很大、背景很強,但不管是在行業龍頭企業隊列還是環保國企隊列都是新手。
大部分環保集團都組建在近3年內,不管是團隊建設還是業務開展都需要時間、需要過程,再強大的資源也不可能在頃刻之間堆出一個真正能統領一方的環保龍頭企業。
在資源的助力下,這個進程會很快,但也不可能幾年即達成,業績規模是一個表象,對于各環保集團而言,現階段最重要的是團隊組織等基礎的搭建。
在上一篇文章《5年跟蹤研究18家暴雷環保企業,這幾個方面最要命》中可以看到,團隊建設以及企業管理在眾多頭部企業的興衰成敗中占有重要地位。
05
各省紛紛組建“環保集團”背后的真相
如上述分析,在眾多環保集團中,有一部分并非基于深度的產業發展布局,僅僅是豎起了這塊牌子,這究竟是為何?
一方面,環保集團產生自政策大變革浪潮之中,在強力的政策背景下,“環保集團”無疑是一塊金字招牌,其中既有現時政府資源的導入,又有遠期的無限暢想,這是一部分環保集團出現的真正過程。
牌子先要立起來,至于如何發展那是未來的事,據業內有關人士,甚至有沿海某省內的幾大國企都想拿下“環保集團”這塊牌子,看中的是一省在“環保集團”上的規劃。
另一方面,在環保受到歷史最高重視的核心思想指導下,成立環保集團這個動作本身就是一項政績。
當然,必須要強調的是,有部分環保集團是真正從一省環保產業更好發展出發、并且在各方面投入資源和精力經營,這類環保集團在數據表現上自然是優異的。
但總體上,“環保集團”這個現象中有跟風的成分存在,且其中大部分環保集團并非輿論中流傳的那般神乎其神。
隨著熱潮的退去、輿論的消散,這些頂著金字招牌誕生的環保企業也開始面臨業績和經營管理的考驗。
可以說在參與市場競爭的過程中,環保集團并不比其他環保國央企有更多的特殊之處,環保集團所謂的站位、資源優勢或許可以在開局上帶來優勢,但并不能支撐集團持續的發展。
雖說在資源層面具有優勢,但并不意味著一省資源的全部導入,各省的環保行業中有眾多的環保企業,且國企不在少數。
環保集團是一些省份“十四五”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的重要一項,其目的是作為龍頭帶動一省產業發展,但是前提是這個龍頭得先培養成。
從商業以及企業經營的角度,環保集團被賦予了很大的構想,身上都承載有大而全的規劃布局,但這個文章并不好做。
熱鬧喧囂過后,還是要拿出業績(政績),除此之外都是多余動作。
06
結 語
過去5年環保行業發生了很大的變革,“環保集團”是這場變革中的一大標志性現象,但這只是變革的開始,變革的發展和后續尚待觀察。
環保這個行業有非常顯著的政策的一面,但也不可能脫離商業的一面,也不可能違背產業發展的規律,不管是民企還是國企同樣如此。
事實上,在環保企業這個群體中并不缺這樣那樣的大國企、大央企,而是缺真正能給行業帶來改變的企業,如果產業變革僅僅是名目、股東的變更,其實質意義微乎其微。
若要在本文提煉價值或者得到啟示,我想是:回歸商業本質。
聲明:本文轉自青山產業評論,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僅供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商業用途。如文中的內容、圖片、音頻、視頻等存在第三方的在先知識產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