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監管巨變,產業進入淘汰賽
導語:沒有經歷過真正監管的行業,遠遠沒有成熟。
一季度即將過去,國家層面基本明確了今年環保的方向,其中一項是——加強監管。
“監管”是環保各個階段的高頻詞匯。回顧過去,國家幾乎每年都在“加強監管”,但不同時期背后的內涵和具體舉措大不相同。事實上,環保監管內涵的演變一直是推動環保行業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今年是二十大的開局之年,環保監管在規范化、常態化的方向上進一步加強,對環保行業利好顯著。
開年以來,官方的一連串動作都指向了監管升級,先是強調“全面整治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接著指出“全國生態環境系統要統籌謀劃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各項工作”,與此同時生態環境部部長、副部長頻頻赴一線檢查。
近日,生態環境部官網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固定污染源監測監督管理的通知》,繼續加碼環保監管,該通知明確:
到2023年年底,排污許可日常管理、環境監測、環境執法有效聯動,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測監督管理機制基本形成。到2025年年底,固定污染源監測監督管理機制順暢高效,排污單位自行監測規范性顯著增強,執法監測能力明顯提升。
為實現上述目標,接下來將在“加強排污單位自行監測監管”和“優化執法監測管理機制”展開工作。結合通知內容以及相關動作可以看出,環保監管的規范化、常態化趨勢顯著。
環保是一個吃政策飯的行業,一季度很多環保企業還沒開張,眼巴巴在等上面的風向,現在監管加強無疑是一大利好消息。
只不過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這幾年監管本身也在發生變革,當下的監管已經不同以往,監管與環保行業之間的邏輯關系也在改變。
那么,環保監管發生了怎樣的轉變?新的監管趨勢將對環保行業產生哪些影響?本文就這一話題展開討論。
一、環保監管的演變歷程和常態化趨勢
回顧環保監管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新一輪監管將有力促進環保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環保監管制度的演變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探索階段
這一階段大概在上世紀80年代,國家在環境保護方面作了初步的探索與嘗試,制定了一些具有環保功能的政策,但相對零散,內容更偏向一些原則性規定,缺乏具體的、規范的環保監管程序,沒有形成完整的環境法律制度。
第二階段:建設階段
這一階段大概在上世紀90年代,國家開始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立法,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重要基本大法,并確立了“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誰污染誰治理”“強化環境管理”等政策原則,開始產生監管的意識。
第三階段:發展階段
這一階段大概在本世紀初的十年,國家進一步健全了環保法律法規體系,環保監管有了基礎,但沒有形成完備的監管執法體系,環保部門甚至沒有真正被賦予執法權。在此期間,環保行業開始進入市場化發展階段,但發展的底層邏輯是填空白、補短板,是實現“從無到有”。
第四階段:成熟階段
這一階段發生在過去十年,環保理念和政策逐漸向整體性、系統性、綜合性轉變,環保監管逐漸走向成熟。在此期間發生了重大的扭轉環保監管的舉措,即環保督察。環保督察在極大程度上扭轉了各地方對環保的重視程度,為環保監管執法常態化奠定了基礎。這十年是整個環保行業發展最迅速的階段,發展的底層邏輯正在從“從無到有”過渡到“從有到優”,環保監管開始成為行業發展關鍵的推動力。
在此過程中,環保監管經歷了從探索建設到發展成熟、從督企到督政、從柔性到剛性的演變。具體而言,環保監管發生了以下轉變:
1、從單一執法方式向多元執法方式轉變,強調非現場監管、區域交叉檢查、專案查辦等手段,建立了高效的執法機制。
2、從部門單獨執法向部門協同聯動轉變,強調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構建了第三方輔助執法機制。
3、從監督企業向監督政府部門轉變,強調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建立了環保督察工作機制。
4、從柔性執法向剛性執法轉變,強調環保執法的法理性、不可抗拒性,形成環保執法的規范化和常態化機制。
這些轉變將是接下來推動環保行業發展的關鍵要素,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回到行業中,環保監管在上述這些維度的轉變意味著市場需求的升級,意味著環保這事兒要真的達標了,要持續穩定地達標,而環保企業如果不能幫業主穩定高效地實現這個目標就會失去市場。
在青山產業評論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反復論證并揭露過一個事實,即現階段很多環保企業的模式、產品、服務建立在偽需求上,這些企業在環保監管常態化趨勢下將面臨南郭先生式的危機,因為環保監管正在推動行業周期的快速切換。
二、環保監管升級背后的行業周期轉變
伴隨著環保監管規范化、常態化升級的另一重要變化是,環保產業發展進程的演變,這二者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在國家層面,監管和產業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兩只手,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2月20日至21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赴河南省平頂山市、許昌市,對焦化、鋼鐵、玻璃等重點行業開展突擊檢查時強調,“地方生態環境部門要切實履行監管責任”,說明地方層面的監管是缺位的,而這就是監管未來發力的方向。《關于進一步加強固定污染源監測監督管理的通知》中也重點強調了這一點。
環保作為一個建立在政府和企業成本項之上的行業,失去了監管,就失去了被需求的根本。
如今環保監管升級,關鍵是具備了兩大基礎,一是經濟基礎,二是產業基礎。
沒有經濟基礎,污染主體沒錢做環保,環保監管就無法得到良好反饋,也就很難有效果。
沒有產業基礎,污染治理的問題就缺乏有效、經濟的解決方案,最終也難以把環保做好。
在環保監管發生“探索、建設、督企、督政”的演變過程中,環保產業的整體水平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兩級變革。
行業普遍認同,“十四五”是環保從上半場進入下半場、從低質量進入高質量的轉折期,從行業的角度看確實具備了基礎。
但這種轉變不會自動發生,別忘了環保是一個政策強相關行業,如何實現高質量,核心還是在于監管。
如果沒有監管,環保產業下半場的提法就不能成立,環保再往下走一定不能少了監管這一環。
所以,當監管發生上述4個維度轉變的時候,我們可以認為高質量發展有了核心驅動力。
每個階段的重大會議都是釋放信號的重要時刻,二十大給環保接下來一個階段工作的指示是兩個字——鞏固,簡單來說就是過去的投入要見效果,過去實現的效果要保持住。
要做好這兩件事情,監管是最好的、唯一的抓手。
監管的升級意味著我國正在加快調整環保產業布局,建立統一開放、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市場秩序,推進環保產業與環境政策轉型同步發展。
隨著環保行業大監管格局的形成,環保行業已從政策播種時代進入到全面的政策深耕時代,水、土、氣、固廢等領域將真正轉入環保下半場。
環保行業上半場的增長引擎是政策規劃,市場增長表現為大規模的工程建設,企業拼的是資本和關系;下半場的增長引擎是監管的常態化,市場增長將會表現為環保需求的升級優化,企業需要更多地依靠專業能力。
三、新監管模式下,環保企業的戰略變革
環保行業發展至今,環保企業家和創業者們大概都有了一個認知,即行業發展是分階段循序漸進的。
2022年很多企業業績不行,于是業內有聲音認為這個行業不行了,其實不是行業不行了,而是行業轉入了下一個發展階段,前述監管的轉變就是例證。
再往下,環保企業普遍需要思考一個問題,即在新監管模式下自己的服務水平是否還合格,是否還具備競爭力。
尤其在雙碳、資源化、生態化等新的發展要求下,環保企業的戰略需要從“業務導向”轉向“客戶導向”,除了幫助客戶完成排放達標的目標,還需要解決節能降耗的問題。
未來環保企業需要提供的是一套系統服務,比如會包含提升能源使用的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探索清潔能源的應用,利用新技術和創新模式,提高環保治理的效果和效率,降低成本和風險,等等。
這些方面都需要環保企業有清晰的戰略規劃和執行力,以及對市場變化和客戶需求的敏銳洞察。
這幾年環保行業的淘汰在加劇,但這種加劇更多地來自行業競爭和市場增速的減緩,這種淘汰是漸變的。
而監管的口子一旦收緊,將會在需求的根子上直接批量化地淘汰企業。
如果時間是環保行業的篩子,那么監管就是篩子上的那張網。現在網變得越來越細,能被篩出來的企業越來越少。
在此趨勢下,環保行業將出現又一次重要變革,環保企業的應變能力將非常重要。
很多企業比較迷茫,其實不需要迷茫,因為當監管收緊的時候,市場自然會做出選擇。
長期來看,監管的升級和常態化將推動行業回歸專業本質。
在此趨勢下,優勝劣汰會出現,那些真正有專業能力的企業將迎來一波發展機遇。
四、結語:環保行業的又一次深度變革
沒有經歷過常態化、真監管的環保細分領域都不算成熟,環保監管的升級將促進環保行業的又一場深度變革。
環保企業的專業能力和創新能力將成為參與行業競爭的核心力量。
未來環保企業要適應市場發展的變化,優化自身的組織結構、管理模式、技術手段,提高運營效率和盈利能力。
與此同時,監管將刺激環保行業市場規模和投資需求持續增長,2023年環保行業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聲明:本文轉自青山產業評論,作者青山研究院,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僅供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商業用途。如文中的內容、圖片、音頻、視頻等存在第三方的在先知識產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