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征集CCER交易產品方法學 我國自愿碳市場重啟
時隔6年,業內期待已久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市場終于重啟。
近日,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公開征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建議的函》,向全社會公開征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建議。征集截止日期為2023年4月30日。
“最近生態環境部正在公開征集CCER交易產品方法學,表明我國自愿碳市場重啟已經開始。”近日,在平安銀行聯合平安證券舉辦的綠色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白皮書(2023)研討暨發布會上,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希良圍繞“雙碳”實現路徑以及碳市場頂層設計發表講話時表示,今后,我國將夯實碳市場運行和監管的法律基礎和數據質量基礎,分步驟擴大行業覆蓋和市場交易主體,優化配額分配方法和交易產品創新,構建全球樣板碳市場。
“全國碳市場包括一個強制市場、一個自愿市場。啟動自愿減排交易市場,為社會和企業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提供了一個新平臺,有助于‘雙碳’目標的實現。”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表示。
針對生態環境部征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多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的業內人士表示振奮,認為這是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邁出重啟的第一步,是在為下一步重啟自愿減排項目備案做準備工作。CCER是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有益補充,將進一步推動碳配額市場化機制的形成。CCER系統在北京綠色交易所已進行了多輪測試系統逐漸成熟,業內期待《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盡快落地。
因交易量小CCER暫停6年
自愿減排機制是全國碳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補充機制。我國CCER交易始于2012年,國家發改委印發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和《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審定與核證指南》,確定了自愿減排項目的工作流程。2015年,國家自愿減排交易信息平臺正式上線,CCER交易正式開啟。
“ 2017年3月17日,來自國家發改委的一則公告,暫停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備案申請的受理。”倫敦證券交易所路孚特碳組高級分析師譚琭玥向21世紀經濟報道介紹,與此同時,國家發改委將對原有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簡稱《暫行辦法》)相關條款進行修訂。
關于監管暫停CCER的原因,據譚琭玥介紹,在上述《暫行辦法》施行中存在著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量小、個別項目不夠規范等問題。億利集團碳中和業務總監金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一是存量CCER項目的供需失衡,地方碳市場及企業自愿減排的需求無法消化已注冊的CCER項目減排量;二是個別項目的數據質量存在問題。
2017年《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啟動修訂以來,CCER已暫停6年。雖然相關備案簽發工作暫停了,但存量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的市場交易并未停止。
在2021年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履約抵消過程中,存量CCER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根據《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規定,重點排放單位每年可以使用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抵消碳排放配額的清繳,抵消比例不得超過應清繳碳排放配額的5%。這意味著,CCER可以抵消部分排放配額,又可以直接在碳市場交易。
生態環境部編制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報告》顯示,第一個履約周期從2021年1月1日至當年12月31日,847家重點排放單位存在配額缺口,累計使用CCER約3273萬噸用于配額清繳抵消。抵消機制為風電、光伏、林業碳匯等189個CCER項目的業主或相關經營主體帶來收益約9.8億元。
去年7月,北京綠色交易所董事長王乃祥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時表示,“根據未來全國碳市場年配額量70億噸(八大行業全部納入)進行簡單估算,在完全使用的情況下,CCER的年抵消需求量約為3.5億噸,再加上區域試點碳市場,以及國際航空碳抵消與減排機制(CORSIA)和各種項目層面碳中和所帶來的潛在抵消需求,未來每年市場對于CCER的需求量會更高。”
企業、金融機構競相參與方法學征集
近來監管頻頻公開表態CCER,市場對此亦早有預期。
今年2月,在第二屆中國數字碳中和高峰論壇上,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發表主旨演講時透露,要積極構建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盡快啟動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
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上,生態環境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趙英民發表演講時表示,加快制定《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和有關技術規范,這被業內解讀為吹響CCER重啟號角。
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是指導特定領域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開發、實施、審定和減排量核查的主要依據。在此次征集工作中,具備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編制技術條件的相關企事業單位等均可提出方法學建議。對于哪些行業將最終獲準,業內看法不一。
金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此次征求意見的方法學領域包括:能源產業、能源分配、能源需求、制造業等,其中“碳捕獲和CO2在地質層中的儲存”等新減排技術也被納入到方法學范疇內,可以預見,未來會有更多的具有碳減排效應的新技術、新工藝申報CCER,從而獲取額外的資金支持。
“這是環境部公開征集減排、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好,并且符合未來低碳技術發展方向,數據質量高類型的方法學,未來符合條件項目可以開發成CCER,作為碳市場有效補充機制,也標志著碳市場建設的加速。”綠普惠創始人陶嵐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陶嵐預計本輪方法學是小規模可再生能源、造林和農村戶用沼氣。
能鏈碳中和事業部總經理翟宇博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根據能源行業的整體發展趨勢和相關領域自愿減排項目的減排貢獻,新能源發電、森林碳匯、新能源交通出行(電、氫)等行業將參與進來。除此之外,還應該考慮征集方法學在所述領域有不可替代性和、廣泛適用性和額外性。
“對于方法學來說,可再生能源應該還有,但對額外性的要求肯定大大提高,符合的項目數量會減少,分布式,農村的項目可能是可再生能源的重點。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會是重點,例如林業碳匯,藍碳等。其他新的科技,例如綠氫等也有望申請方法學,但這些技術還十分昂貴,即使變成方法學獲得的收益相比成本也是很少。”國際碳行動伙伴組織高級經理陳志斌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
“很多金融機構也會加入遞交方法學,管理辦法里的三種類型應該會有:可再生、林業、甲烷。”譚琭玥表示,相關可以證明減排量額外行的行業,有相關的項目產生減排量可以參與遞交方法學征集,但是結果需要看最終能產生的減排量規模。
CCER重啟給企業帶來變現機會
“CCER重啟給從事低碳發展及減排業務的企業帶來了環境權益變現的重要通道,可以獲得額外的資金支持。”金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金融機構也可以通過各種形式,比如項目開發、CCER交易、碳金融等方式參與。為此,企業和金融機構就要積極展開前期準備工作,包括招募并組建專業團隊、梳理項目、自行申報或者委托咨詢機構提供代理服務、開戶及交易準備等等。
CCER與綠色出行減排的關系一直為業內關注,這將給綠色出行帶來什么機會?嘀嗒出行市場副總裁李金龍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他表示:綠色低碳出行是綠色低碳全民綠色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移動出行行業而言,如何設計更和諧可持續的業務模型,通過效率提升等更多創新技術手段來助力減碳;同時,通過科學嚴謹的方法學來準確測算用戶碳減排值,并予以回饋激勵,從而形成良性可持續的企業用戶合力減碳模式,吸引更多用戶參與綠色低碳出行,是移動出行行業共同努力的方向。
“自愿減排方法學公開征集是一個良好開端,也意味著上述方向有望更加順暢推進,更多具備減碳屬性的出行平臺均可基于科學性、適用性和合理性等要求,去開發或完善自身方法學,并推進后續流程,成為助力碳中和進程中的創新力量。”李金龍說。
那么,企業應該做好什么準備?李金龍表示,就移動出行行業而言,面對新形勢,一方面,企業要做好準備,首先在戰略路徑和業務模式方面,如何更好地與碳中和大目標相向而行,如何探索更加和諧可持續的發展策略。另一方面,強化標準意識和數據意識,開發更多科學嚴謹的算法標準,去幫助用戶精準測算減碳量,并實現積少成多匯聚。
“企業應該建立自身業務的價值閉環,從方法學的深入研究,到應用場景的搭建,積累減排量,再到最終交易閉環,實現價值的變現。”翟宇博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
下一步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將如何推進?早在2022年生態環境部召開10月例行新聞發布會,李高介紹,將從三個方面來加快推進全國統一的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建設:
一是做好頂層的制度設計。以服務“雙碳”目標為根本出發點,組織修訂《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確立自愿減排交易市場的基本管理制度和參與各方權責,統籌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自愿減排交易市場。
二是開展配套制度規范的制修訂工作。同步推進項目開發指南、審定與核查規則、注冊登記和交易規則、方法學等重要配套管理制度和技術規范研究,力爭構建起規范高效、公平公開的市場監管體系和嚴謹科學的數據質量控制體系。
三是穩步推進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部組織開展了自愿減排注冊登記系統的交易系統建設,為市場穩定啟動和運行搭建可靠的公共基礎設施。
聲明:本文轉自碳中和專委會,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僅供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商業用途。如文中的內容、圖片、音頻、視頻等存在第三方的在先知識產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