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擴大自愿碳市場以應對氣候挑戰
導讀:越來越多的公司承諾盡可能減少自身的溫室氣體排放來阻止氣候變化。然而,許多企業發現自己無法完全將排放消除,甚至無法快速減少排放。對許多組織來說,必須使用碳信用額來抵消他們無法通過其他方式消除的排放量。據國際金融研究所(IIF)發起的 "擴大自愿碳市場工作組"(TSVCM)估計,到 2030 年,碳信用額的需求量將增加 15 倍或更多,到 2050 年,需求量將增加 100 倍。總體而言,到 2030 年,碳信用額市場的價值可能高達 500 億美元。
一、碳信用額可幫助企業實現氣候變化目標
為了實現全球氣候目標,企業需要盡可能地減少自身的排放量。然而,即使這些減排技術的成本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降低,對部分公司來說成本仍然過高,因為某些排放源是無法消除的。例如,工業規模的水泥生產通常涉及化學反應--煅燒,這一環節在水泥制造過程產生的碳排放中占很大比例。
購買碳信用額是公司解決無法消除的排放問題時的一種方法。雖然碳信用額已經使用了幾十年,但近年來碳信用額的自愿市場有了顯著增長。隨著全球經濟去碳化的加強,對自愿碳信用額的需求可能會繼續上升。根據碳信用額的公開需求和擴大自愿碳市場工作組調查專家的預測,以及按照 1.5 攝氏度升溫目標減排所需的負排放量,預計到2030 年,全球碳信用額年需求量可達 1.5 至 2.0 千兆噸二氧化碳,到2050 年可達 7 至 13 千兆噸二氧化碳(見圖 1)。根據不同的價格情景及其基本驅動因素,2030 年的碳信用額規模在低需求時可能在 50 億至 300 億美元之間,在高需求時可能超過 500 億美元。
由于核算和驗證方法各不相同,而且碳信用額的共同效益(如社區經濟發展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很少有明確的定義,因此高質量的碳信用額非常稀缺。供應商要經歷很長的準備時間,且在銷售這些信用額度時,會面臨著不可預測的需求,很少能賣出經濟實惠的價格。總體而言,碳市場目前面臨流動性低、資金匱乏、風險管理服務不足以及數據可用性有限等問題。
二、擴大自愿碳市場需要新的行動藍圖
1. 制定碳信用額度界定和核查共同原則
當今的自愿碳市場缺乏高效交易所需的流動性,部分原因在于碳信用額度的高度差異性。每個碳信用額都有與基礎項目相關的屬性,如項目類型或項目實施地區。這些屬性會影響信用額度的價格,因為買方對附加屬性的估值不同。
如果能通過共同特征界定所有信用額度,買家和供應商之間的匹配就會更加高效。第一類特征屬性與質量有關。核心碳原則中規定的質量標準將為核實碳信用額是否代表真正的減排量提供依據。第二類特征將涵蓋碳信用的附加屬性。通過通用的的分類法中將這些屬性標準化,將有助于賣方推銷碳信用額度,幫助買方找到滿足其需求的碳信用額度。
2. 制定具有標準化條款的合同
讓碳信用額度更加統一,可以鞏固圍繞幾類信用額度的交易活動,也可以促進交易所的流動性。在確立上述核心碳原則和標準屬性之后,交易所可以為碳交易創建 "參考合約"。參考合約將以核心碳原則為基礎的核心合約與根據標準分類法定義的附加屬性相結合,并單獨定價。核心合同將使公司更容易一次性購買大量碳信用額度:它們可以對符合特定標準的信用額度出價,市場將匯總較小數量的信用額度以匹配出價。
3.建立保障市場誠信的機制
自愿碳市場誠信方面的因素可能會阻礙其發展。首先,信用額度標準的不統一為錯誤和欺詐行為埋下了隱患。市場價格缺乏透明度也為洗錢提供了可能。建立數字流程也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即通過流程對項目進行注冊,并對額度進行核查和發放。除在項目結束時,還應定期跟蹤項目過程中的影響。數字流程可以降低發放成本,縮短付款期限,加快信用額度的發放和項目開發商的現金流,允許對信用額度進行追蹤,并提高企業所聲明的抵消額度使用可信度。
聲明:本文轉自氣候投融資專委會,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僅供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商業用途。如文中的內容、圖片、音頻、視頻等存在第三方的在先知識產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