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配額再次收緊,碳價格又要上漲了
隨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二個履約周期在2023年年底結束,第三個履約周期即將啟動。
《環球零碳》從業界人士獲得信息,最近,國家生態環境部正在就“2023、2024年度全國碳市場配額總量與分配方案”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稿除了發給發改委、工信、統計、能源等主管部門外,還發給了電力、建材、石油、鋼鐵、有色、輕工業協會等行業,并要求近日反饋意見。
雖然這是主管部門對碳排額度分配方案的常態化更新,但今年會比往年更嚴格。
去年3月15日發布的《2021、2022年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相對第一個履約周期,已經有所收緊,下調了各類火電機組碳排放基準值,收緊了配額分配規模。這無疑會加大火電企業履約難度,倒逼發電行業節能降碳。
但相對來說,此前整個配額規模還是比較寬裕,這導致有不少企業有不少配額盈余。因為配額盈余可以留存到以后,加上看漲碳價長期走勢,導致發電企業惜售配額,這影響了市場交易活躍度和流動性。
為破解流動性難題,今年的配額將大幅收緊,而且不排除對跨期等量結轉作出相關限制。
業界人士對《環球零碳》分析,碳配額逐漸收緊,淘汰那些碳排大戶,或者提高碳排放成本,這是趨勢,也是碳市場應該發揮的作用。
另據彭博社4月15日的報道,中國這次計劃全面收緊全國碳市場的配額供應,以迫使大型污染企業抑制排放。
據熟悉詳情的人士向彭博社透露,這次關于第三個履約周期的意見征求稿,旨在解決碳配額的過度分配問題,并對可結轉至下一年的配額數量設定限制。
這些變化將使中國電力行業的企業(目前唯一被納入全國碳市場的部門)2023年獲得的排放許可證數量受到追溯性削減,而且削減幅度將大于預期。
這些知情人士表示,碳市場參與者之前囤積且未能交易的許可證,也將在2025年后失去價值,這一行動可能會減少目前供過于求的一半左右。據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估計,中國碳市場供應過剩總量約為 3.6 億噸。
彭博社預計,這兩項措施可能會增加今年中國碳價格上漲近20%的壓力。4月15日,中國全國碳市場價格繼續擴大漲幅,達到每噸92.33元,盡管這一價格仍只是歐洲碳市場的一小部分,但卻創了中國碳市場的新高。
全國碳市場價格再創新高。 來源: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
全國碳市場于2021年啟動,首批納入2200多家電力行業企業,覆蓋約45億噸溫室氣體排放。最近幾個月,全國碳市場擴容正在有條不紊進行。
最近進展比較快的是電解鋁和水泥行業。
3月15日,生態環境部發布通知,面向社會就鋁冶煉行業的《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指南》和《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查技術指南》公開征求意見。兩份指南釋放了明確的信號,即國內電解鋁行業將繼發電行業之后,成為第二個被納入強制性碳市場的行業。
4月3日,生態環境部就《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指南水泥熟料生產》《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查技術指南水泥熟料生產》公開征求意見,成為全國碳市場擴容的又一重要信號。
此外,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逯世澤在近日于北京召開的2024(第十五屆)鋼鐵高質量發展大會上表示,2024年下半年,鋼鐵等行業將開展企業碳排放數據報送及月度存證工作。
2024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雙碳目標明確提出,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未來,包括鋼鐵、石化、建材、航空等行業將陸續納入。
中國的雙碳目標是到 2030 年將交易覆蓋面擴大到總排放量的 70%。
碳配額的收緊和碳市場不斷擴容,將使得更多控排企業出現配額缺口,促進市場需求進一步增加,這會導致碳價格上漲,也會提高碳市場的活躍度。
此外,今年1月22日,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即CCER市場)正式重啟。短時間內,CCER供應量有限,但未來一兩年,在全國碳市場的擴容背景下,CCER的財富效應將涌現。
聲明:本文轉自環球零碳,作者環球零碳研究中心,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僅供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商業用途。如文中的內容、圖片、音頻、視頻等存在第三方的在先知識產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