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重點難點攻堅,在關鍵指標上實現新突破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和經濟發展壓力,如何確保規劃目標圓滿實現,成為當前工作的重點。盡管部分指標進展順利,但仍有少數任務面臨完成難度大甚至無法達成的風險。對此,唯有抓住主要矛盾,聚焦重點難點問題攻堅,集中力量解決關鍵問題,才能實現“十四五”圓滿收官,并為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近年來,我國在污染防治攻堅戰中取得顯著成效,重點區域、領域和關鍵指標實現新突破。然而,在一些地方,重污染天氣時有發生、水體返黑返臭等問題依然存在,成為制約目標任務完成的主要障礙。這些問題不僅是環境治理的難點,也是群眾關切的民生痛點。解決這些問題,既是對百姓期盼的回應,也是全面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舉措。
重點難點問題往往具有普遍性和關聯性,解決一個關鍵問題,往往能帶動一類問題的解決,取得以點帶面的效果。例如,通過狠抓北方地區清潔取暖,不僅減少了污染物排放,還推動了能源結構優化;通過機動車排放檢驗領域第三方機構專項整治,有效遏制了機動車超標排放問題,凈化了檢驗檢測領域的營商環境。
這些實踐表明,聚焦重點難點攻堅,既能提升環境質量,又能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聚焦重點難點攻堅,首先要找準關鍵問題和薄弱環節。當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和城鄉人居環境的“三個明顯改善”,難點在于重污染天氣、劣Ⅴ類斷面和黑臭水體的“三個基本消除”。各地需圍繞這些目標開展工作。
由于各地地理氣候條件、產業結構和污染源差異較大,影響“三個明顯改善”和“三個基本消除”的因素各不相同。例如,有的地方秸稈露天焚燒管控不力,有的地方產業結構偏重,有的地方柴油車污染問題突出。
各地需強化問題意識,深入調研分析,找準突出癥結,抓住主要矛盾精準施策。
當前,環境治理已進入深水區,剩下的問題大多是涉及面廣、情況復雜的“硬骨頭”。在經濟發展壓力下,一些地方和企業可能為了短期經濟利益放松環保要求,進一步增加攻堅難度。面對這些挑戰,各地要保持定力,堅定不移落實各項舉措。
一方面針對具體問題開展專項整治行動,集中力量攻克環境治理中的頑瘴痼疾,在短時間內實現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突破。
另一方面“十四五”收官戰不是突擊戰,而是陣地戰、持久戰,需推動建立健全跨區域協作共治、污染物協同治理等長效機制,確保污染治理的長效長治。
與此同時,還要充分利用當前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我國在多年的生態環境治理中積累了豐富的政策工具和實踐經驗。
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等制度,為精準發現和解決問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兩重”“兩新”政策的疊加效應正在顯現,為補齊環境基礎設施短板、推動老舊機動車淘汰更新和企業污染治理設施升級提供了契機。
此外,科技支撐作用日益凸顯。數智化監測監管手段的廣泛應用,為生態環境治理提供了精準化、智能化的技術保障。這些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是攻堅克難的底氣所在,也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低碳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支撐。
聚焦重點難點攻堅,是完成“十四五”收官任務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通過集中力量解決重點難點問題,我們不僅能實現環境質量的全面提升,還能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
各地需精準識別關鍵問題,充分借助有利條件,全力以赴攻堅克難,為“十四五”規劃畫上圓滿句號。
聲明:本文轉自中國環境,作者李瑩。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僅供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商業用途。如文中的內容、圖片、音頻、視頻等存在第三方的在先知識產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